close

201707210000

▲聯發科攜手臺灣大學及臺大醫院投入「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」,其穿戴式生物感測偵測技術準確率可達97%以上,可達到早期診斷、進而降低中風機率的目標。(圖/NOWnews 資料照片) ▲聯發科攜手臺灣大學及臺大醫院投入「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」,其穿戴式生物感測偵測技術準確率可達97%以上,可達到早期診斷、進而降低中風機率的目標。(圖/NOWnews 資料照片)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,個人化遠距醫療診斷、治療與居家醫療照護的需求隨之提升。有鑑於此,臺灣大學、臺大醫院與聯發科於 2011 年共同投入「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」。成果顯示,運用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及最新的生理訊號分析方法,偵測心房顫動之技術準確率達 97% 以上,可達到早期診斷、降低中風機率的目標。 「心房顫動」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,它會讓腦中風的機率提高 5 倍以上。隨著年紀增長發生比例也越高,65 歲以上的族群患病率為 5% 至 7% 。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加以控制,但症狀不容易發現,尤其對於陣發性的心房顫動患者來說,到醫院就診時也不易被檢驗出來,多半需要心電圖儀等大型醫療儀器,經過長時間的監測才得以找出心跳異常的端倪,讓中風無法早期診斷及預防。 而臺灣大學、臺大醫院與聯發科組成的研究團隊,自 2014 年起,透過 600 多筆臨床資料進行光學式訊號的心房顫動偵測,與傳統心電圖比對,達到 97% 的準確率;該計畫自今年 1 月起,進一步運用內建聯發科生物感測晶片的智慧手錶,進行即時偵測心房顫動的臨床研究,在 24 例測試中,取得高達 100% 的準確性。 此一研發成果為「可便利操作、長時間偵測心房顫動的居家診斷及應用」建立了一個重大里程碑。整合最新生物感測晶片技術與穿戴式裝置(或搭配智慧型手機) 所具備的高度準確性,可免除過往受限於大型醫療儀器耗時長、不易操作且無法長時間監測等缺點,讓預防與早期治療中風及心臟疾病成為可能。 臺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湯頌君指出,心房顫動的徵狀一直難以普查,運用最新的光學式偵測技術進行長時間、居家監測心跳規律性,將可有效篩檢出高度可能已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,達到早期診斷、降低中風機率的目標。聯發科資深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周漁君則說,該晶片長時間收集大量生理數據,配合大數據分析及機器學習,將可大幅改進疾病的診斷與預防,從而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。

聯發科攜手台大跨界合作 穿戴式生物感測預防中風發生

徵信

專辦外遇、抓姦、蒐證、協助離婚的優質徵信社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iuoiah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